四、中国儿童歌词创作概况
歌词与音乐相伴相生,互补共荣。儿童歌词是随着儿童音乐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的。儿童音乐艺术包括适合儿童咏唱、演奏的音乐作品(声乐、器乐)以及成人专为儿童创作、演唱、演奏并能为儿童所接受的表演艺术。儿童歌曲是儿童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中国古代的儿童歌曲主要是指民间流传的童谣,其具有强烈的原生态文化性质,然而却处于“自生自灭”的状态。中国社会自觉地扶植、发展儿童歌曲,始于19世纪末的晚清新式教育中的“学堂乐歌”运动。1904年,清政府决定在学堂中开设“乐歌课”。学堂乐歌由此风行起来。除了引进西洋音乐,向学生传授简单的乐理知识和乐器演奏技艺,最适宜在城乡学堂广泛普及与推广的就是儿童歌曲。清末民初,神州陆沉、有识之士谋求变法图新,因此,“学堂乐歌”运动也被注入了“救亡图存、富国强兵”的文化内涵,成为激励民族下一代发愤成才、励志进取的生动教材。梁启超、黄遵宪、沈心工、李叔同、曾志忞等一大批思想家、教育家、艺术家为推进“学堂乐歌”的发展作出过积极贡献。他们所作的歌词具有高度的思想性、艺术性、儿童性,因而深受欢迎,如梁启超的《爱国歌》、黄遵宪的《幼稚园上学歌》、沈心工的《春游》《春燕》《美哉中华》、曾志忞的《黄河》、李叔同的《送别》《祖国歌》等。这些作品不但是近代“学堂乐歌”的代表作,而且也是近代儿童诗创造的重要收获,是研究中国儿童文学史的重要文本。李叔同的《送别》,在20世纪80年代初还被选为电影《城南旧事》的主题曲,足见其艺术魅力之深远。《祖国歌》用儿童的视角叙述一天的学习生活,亲切感人,使人一唱难忘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