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得迈耶尔时期的奥地利作家尼可拉斯·勒瑙(Nicolaus Lenau)在1838年维也纳普拉特(WienerPrater)至瓦克拉姆(Wagram)段的铁路开通时写下了一首题为《咏春1838》(An den Frühling 1838)的诗歌。与以往描述自然的诗歌相比,这首诗不再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统一、人在大自然里找到安宁的传统来单纯地赞美自然,所以诗题也不再是简单的《咏春》,而是《咏春1838》:
亲爱的春天,请告诉我,你这位预言者,是否这条道路,能通往幸福安宁?
穿过这片绿色的树林,
铁路迅猛地
延伸过来,
成为不速之客。
铁路沿途,
树木东歪西倒,
你那强大的身躯,
也无法阻挡它的侵略。
… …
急速且笔直地,火车顷刻间…①
将繁茂和虔诚置于车轮之下,嗖的一声穿过树林而去。
诗歌开头将春天拟人化的手法带有浪漫主义民歌的色彩,与自然的对话中呈现出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内在的和谐,然而,接下来的诗句话锋一转描述了自然面临着的铁路带来的威胁:为了修建铁路而砍伐树林,铁路线对树林进行了划分,自然生长的树木为铁路线让道。不同于歌德在《漫游者的夜歌》第二首(Wanderers Nacht-lied Ⅱ)中那个能让人恢复内心安宁的自然,勒瑙已经注意到技术介入自然的事实,诗人针对铁路开辟的这条道路究竟是否为通往“幸福”之路提出了疑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