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06] 张廷玉等:《明史》卷九十六《艺文志》总序,北京:中华书局,1974年,第2344页。
[107] 参见《玉堂丛语》点校说明,北京:中华书局,1981年,第1~2页。
[108] 此处说的“汇至百卷”,当指天启六年(1626)时的书稿。明亡之后,作者增补崇祯、弘光时史事,卷数当有所增加。今本卷帙,系整理者近人张宗祥据几种传抄本斟酌厘定的。
[109] 吴晗:《谈迁和〈国榷〉》,《吴晗史学论著选集》第3卷,北京:人民出版社,1988年,第133页。
[110] 谈迁:《国榷》卷一百,思宗崇祯十七年,北京:中华书局,1958年,第6044页。
第八章 史学的总结与嬗变——清代前期史学
清代前期(1644—1840)的史学,是古老而辉煌的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。明后期腐败的政治,尤其是明皇朝的灭亡,以及清前期统治者一度实行的文化高压政策,都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时期史学的面貌。这是一方面。另一方面,中国古代史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,思想和文献的积累,丰富而厚重;在历史进程中,它们不仅为人们所传承和弘扬,也不断为人们所审视和估量。明清时期,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衰老的景象,新的社会因素开始滋生和微弱地发展,从而使这种审视和估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新的趋向。这两个方面的原因,使清代前期的史学发展,具有总结与嬗变的特点。总结,既反映在历史思想和史学理论方面,也反映在历史文献学方面;嬗变,主要反映在历史思想领域。在中国古代史学上,这个时期是名家辈出的时代。清初的黄宗羲、王夫之、顾炎武等,乾嘉时期的章学诚、王鸣盛、赵翼、钱大昕、崔述等,以及稍晚的阮元、龚自珍,都各有名作,反映了这个阶段史学发展的特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