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节 培养学生主体性:主体教育哲学(1991—1999年)
主体性教育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师生主体关系研究的自然延伸与总结。主体性教育是培育人的主体性的教育理论,“教育的根本在于培育和发挥人的主体性”①。主体性教育主要有两层意思。一是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性,二是“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”。第一
层意思是第二层意思的前提。“为了造就具有主体性的社会主体,弘扬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,我们就必须注重在教育过程中调动、培育和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性。”②“教育的基本规律实质上是受教育者主体性培育的规律。”③
成有信认为:“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”④。孙喜亭认为:“教育应该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的教育,教育理应促进人的创造精神、自主精神得到发展”⑤。黄济认为:“弘扬人的主体性,唤起人的主体意识,发挥人的主体活动能力,已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”。培养人的主体性已经成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重要课题。⑥王策三把教育主体理论上升到教育主体哲学的高度,认为“教育主体哲学就是主张教育是主体的教育哲学”。“我国教育理论界在新时期中,探讨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理论。这些都应视作关于教育主体性的研究成果,亦即事实上在不断探索着怎样发挥教育主体性以培养主体性的人。”①